將學生品德教育具體化
寧波第二中學校長 將學生品德教育具體化
學校校訓為「恆德弘毅」,「我們亦朝着這句校訓去發展學校的教育理念,以及教學目標」,寧波第二中學校長黃景鴻強調「以學生的品格培養為先」。他深知學生的品德教育並不能只依靠口號。「我們要將之具體化,」黃校長指出:「同學們當然也知道要乖,但單是知道是不夠的,要真的做出來才是。」
寧波第二中學更有一個獎項專門表揚同學每年的服務成就,「我們有一個諸志成傑出服務公民獎」。這個獎的設立是為紀念一位不幸意外離世的老師,「諸老師生前非常關愛學生,他離開後,舊生們捐款成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獎學金」。
諸老師為學校的中文科老師,2009年的平安夜被一名醉酒駕駛者撞倒,不幸離世。學校悲痛老師的離去,同時亦以是次慘劇作為警醒,教育同學生命的寶貴,以及做人必須遵守法規。「舊生們設立這個諸志成傑出服務公民獎,獎勵具有服務精神的同學,延續諸老師的好人好事精神。」
要獲得此獎學金,同學需要有優良的品格,「除有一定的服務時數外,亦須達到其他相應的要求,如累積多少個優點等。但更重要的是,這個獎由同學自行申請,然後通過面試,成功後方可獲獎。」
黃校長不忘重申:「這個獎的出現就是因為有人不負責任,導致了不幸的意外,所以我們非常強調同學要做一個為己為人、負責任的人。」這亦是學校迄今為止每年最重要的一個獎項,「得獎對同學來說絕對是一個殊榮」。
特別校章以示獎勵
學校重視品格,注重學生的言行,除設立獎學金以茲獎勵外,亦會在細節上給予同學認同及勉勵。「一般來說,我們同學要佩戴的校章是深藍色的,當同學在第一個學期的操行表現好,就會頒授一個金校章。」黃校長打趣說:「雖然不是真金,但是金色的。」
當同學在接着的一個學期同樣達到金校章的要求,學校便會再頒予一個紅邊金校章作為表揚。「同學可以將金校章或紅邊金校章取代原來的佩戴,亦有些同學喜歡將它們收藏。」比起刻板地鼓吹同學注意操行、服務他人,以別具紀念性的校章來作小禮物,氣氛和效果更踴躍。
「金校章或紅邊金校章當然不容易得到,但我們鼓勵同學們在平日裏,在小事中也要堅持良好行為。」如何將這種教育具體化呢?黃校長此時拿出一張獎勵卡:「這張獎勵卡年年不同,每年都會重新設計。」獎勵卡上列有12個月份,旁邊則細分為不同的操行類別,如完全出席、準時到校、準時交家課、校服儀容整潔等。「其實這些都是很基本的要求,但要一直堅持,其實也不是稀鬆平常的事。所以學校製作這張獎勵卡,既是記錄,同時對學生們也可作為一個提醒。」
獎勵卡上的一些方格內更印有「雙倍積分」,他笑着解說:「這些就是用來鼓勵同學的!當同學們有時懶散了,也有機會讓他們追上。」卡上還有一項座右銘,「我們要求同學每年為自己訂一個目標、一個座右銘,作為一個精神目標。」
品格以外,學校面對現今需要綜合型人才的社會,深明溝通能力不可或缺。「現在很多學生懂得讀書,懂得在考試取得好分數,但我對他們說:『我不要鵪鶉,我要你們可以出去說話,識同人溝通。』」而來到寧波第二中學的中一新生,在開學之前,便要先經歷這個溝通洗禮。
「8月尾他們來學校上預修班,教他們一些課程以外的知識,其中一項就是要訓練他們的溝通能力,讓他們上台。」同學需要在台上用1分鐘向校長介紹自己。「其實用1分鐘介紹自己不難,難只難在上台,那個面對其他人的勇氣。」
學生學得好最重要
自中一開始的個人介紹,以及之後在校6年,同學將會有各種面向大眾演說的機會,「現在我們的早會、歌唱比賽等都是由學生負責主持」,黃景鴻校長主張讓學生站出來:「就算出錯又如何?沒有任何關係,都是學校的人,最重要的是練習,練多了就會好。」
回到課堂,他就以英文「ASK」一詞來概括學校的教育重點:「我們重視ASK和『學得好』。ASK即是Attitude、Skills、Knowledge,一般的課堂教學側重教授『知識』和『技能』。但我們深信學習『態度』很大程度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。因為當同學願意去學,整個課堂就會變得很流暢,所以我們的課堂同時注重這三方面的培養。」
黃校長接着闡釋何謂「學得好」:「以前我們強調老師需要『教得好』。現在我們認為最重要其實是學生『學得好』。一般而言,『教得好』是前設條件,但是不能忽略學生是否能夠『學得好』。因此,我們近年提出學生需要『投入學習』,英文即Engaged Learning。」
對於學習方式,他認為目前來說,香港的主流教育發展方向是邁向自主學習(Self Directed Learning)。即學生懂得自訂學習題目,設定目標,採用適當的方法學好該課題,並不時檢討、修正學習方法,最後評核成效。「但自主學習事實上是一個很高層次的學習方式」。
黃校長以三級階梯作比喻解釋:「最下面一層是『傳統學習』,即是由老師講,學生聽;最上一級就是自主學習;而中間一級則是『投入學習』。『投入學習』介乎兩者之間,比起傳統課堂,學生會有更多的參與,但和由學生自主規劃學習目標、自訂進度的自主學習則有距離。」他認為,對一般中學生來說,先在自主學習之前做好「投入學習」,方為適切。
「我們認為,課堂教學目前仍是由老師作主導,但就會由一個單向授課者(instructor)轉變角色為互動的促進者(facilitator)。即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和主動性增加。我們深信,學生投入課堂的主動性增加,學習的效能必然增加。」
在這個階段,學生會在老師的安排和指引下,作好相應的課前備課,以及在課堂內進行互動性的學習,例如小組討論、比賽、演示、微話劇等一系列活動。除此以外,學生亦可以根據各自的表現,作出自評及互評等。
由E班變A班學生
黃校長特地分享讀書時期對他影響深遠的一句話:「男仔都係貪玩不愛讀書,我也不例外。當年準備升中二的時候,成績不好,被派去E班。班主任派成績表時對我說了一句:2E is also a good class。」事實上E班是全級成績最差的一班,但他和班主任關係好,心裏知道他不是嘲諷,而是鼓勵,「那一刻聽到就如當頭棒喝,很慚愧,便下定決心努力讀書,之後每年都在A班,順利升上大學。」
投入教育界35年的黃校長,大學時曾豪言「不教書」:「因為自覺沒有能耐去教別人,我認為老師一定要是『萬事通』,而我不可能成為什麼都懂的人。」及至大學畢業,他考入政府部門,甚至已通過筆試、面試和體能測試,預備好當一個公務員,卻因經濟不景,政府須削減開支,未有聘用他。
「當時看見部分同學投身教育事業,我自己也要顧及家庭生計,惟有騎牛搵馬。」黃校長笑一笑再說:「沒想到,一眨眼就35年了,才發覺自己騎的一直就是『馬』。」
自覺不是「萬事通」的黃校長,被學生問到不懂回答的問題時會如何應對?他答得調皮:「其實學生又不會走來挑戰你的,如果碰到不懂的就說:『好,大家回去一起研究一下,下堂回來告訴我﹗』」教書多年,他早領悟到即使為人師表,也不可能是萬能,「事實上是教學相長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