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得好
「學習」是人生必經的經歷。「學習」對於部份人來說,是「枯燥乏味」、「無用」、「被逼」等代名詞。或許我們先問: 為甚麼要學習? 簡單說,就是我們原本不懂,但因為對我們有用,所以必須要通過後天學習才能懂得。「呼吸」是我們自出母體時已經懂得的能力。但是,當我們唱歌、游泳或做其他劇烈運動時,我們就需要學懂另一套呼吸的方法。
不少人喜歡以電子遊戲或觀看韓國電影或戲劇作娛樂。當中,我們很容易找到很多例子,由「門外漢」變成「電競選手」、由不諳韓語變成韓文及文化專家。深信他們在這些轉變的過程中,經歷大量的學習階段,而且有關經歷並不容易。他們當中更有不少對自己的表現有階段性的要求,很多時並不滿足於目前的境界,希望向別人學習、「偷師」、自我或小組鑽研,務求要學得更好,表現得更出色。即所謂「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」。能夠做到這個境界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自主學習」或「終身學習」。
我們的子女不是沒有學習的能力,只是稍欠學習的動力或態度。簡單而言,學校的正規課程主要是為學生安排基礎教育的訓練而設立的,包括語文、運算、思維訓練、基本知識和技能等。目的是在他們進入社會工作或獨立生活前,預早擁有基本的能力。大約兩百年以前的華人社會,教育並不普及,稍有能力的家庭會為男孩安排書齋學習,不難發現室內有「昏昏欲睡」於案者,同時亦有「求知若渴」的女孩在窗外「旁聽」。關鍵不是性別對學習的差異,而是要培養學習的興趣及需要。
我們可以首先向子女解釋學習的目的,其次是因人、時、地施教。利用子女感興趣的內容或工具,引起學習的動機,配合他們的求知慾,例如年紀小的喜歡故事形式,能力高的喜歡挑戰題等。為何晴朗的天空在日間是藍色的? 我們不一定要給他們答案,就讓他們自己找。甚至有時候連我們也不知道答案,他們就更有動力的去找,之後他們會滿臉成功的樣子,回來告訴你正確的答案。這個答案就永遠烙印在他們的腦子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