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EM,你嘅仔女學咗未?
最近與小吉到某大玩具商店閒逛,見到一個廣告牌上寫着「STEM玩具推廣」,聲稱這些玩具可提升孩子的數學及創造力,小吉也被那些機械玩具深深吸引著,在旁的吉媽亦急不及待地從背包裡拿出暑期單張,翻到機械人製作那一頁,興奮地對我說:「我就是想幫小吉報讀STEM的課程,呢個課程好適合佢呀!」我看着小吉,又看看吉媽,我問她:「你知道甚麼是STEM嗎?」,吉媽反問到:「不是機械人課程嗎?」
***
STEM早於幼稚園推行
STEM(Science, Technology,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)是綜合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及數學教育的簡稱。由於資訊科技急速發展,很多國家都投入大量的金錢培育科技人才,希望能培養下一個Elon Musk。STEM教學並不像過住只集中在大學裡,而是早在幼稚園及小學階段便有系統地培養新一代對科技的觀念。今年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亦曽在一次的博覽會中,表示會積極推動STEM教育的發展。
利用STEM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,解難及創意,固然重要,然而在推廣STEM教育時,學校及家長的積極配合尤為重要。否則STEM只會流於表面的口號,並不能務實地幫助我們孩子全面發展。
學校困難 難上加難
在講座中曾與一位小學校長傾談,原本只閒聊創意教育,怎料校長一聽到STEM這4個英文字母就好似如臨大敵似的,並向我大吐苦水。校長認為STEM加重了學校老師的負擔,因為學校裡不是每一位教師的數學及科學水平能都可以配合,要融入常識或通識課中已經很難,要找一個合適的老師作統籌跨學科計劃(常識、數學、資訊科技)更難上加難。校長認同這個理念,但在軟件及硬件資源上較難在一時三刻作出轉變配合,要推廣並不是一腔熱誠便辦得到。
另外,部分家長聽到「編程」/Coding,腦內便聯想起「宅男」,或「沉迷打機」。故當孩子利用編程軟件,製作某個專題習作的成果時,很大可能只換來家長不要孩子長期對着電腦,希望他們放多些時間在傳統學科上。科技創作是要透過不斷「嘗試—錯誤」的學習才會成長,但在這「分」秒必爭的學制上,父母真的會接受得來嗎?香港父母對STEM的教育未有清楚的認識前,要在香港推廣更見困難。
事實上,很多地方不僅在推行STEM時面對不同程度的困難,亦因推行STEM引申出一些問題,例如社會過分側重於科技培養,而忽略了人文科學的培養。有好的科技,亦要人們懂得「表現」出來。記得看過一篇文章,講述一群台灣的中學生參加了一次國際性的科學比賽,在最後的一個環節,要回答評審委員的提問,本來這台灣團隊一直被看好,但最後竟然屈居亞軍。後來發現,並不是這班中學生的發明或技術不好,而是在對答過程中,學生只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作準備。當要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時,學生們顯得手足無措,變通能力高低立見。
STEM + Art = STEAM
蘋果這所公司之成功,並不只是他們科技的先進,亦包括了創始人Steve Jobs對美學的執着,並通過出色的演繹,讓我們更容易接受。是故近年有人開始提出STEAM的概念,認為隨了科技的培養外,應亦把美學(繪畫、舞蹈、設計等)融入教學當中。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更指出,STEAM能訓練左腦及右腦思維發展,學生的成績比單純訓練理科的學生較好。海外機構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(RISD)亦鼓勵僱主不應只招請科技人才,能把美學融入科學的人才更為重要。
***
聽我苦心解釋後的吉媽,似懂非懂地沉思了良久。突然對我說:「那不如這樣吧!幫小吉報讀這個機械製作班外,再報多個繪畫班啦,咁咪平衡囉!」我聽這慎重的回覆後,換我需要沉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