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誰偷走了我的時間?

眾所週知: 一年有365日、一天有24小時。無論聰愚、貧富或美醜,都有相同的時間運用,我相信是最公平的。問題是各人分別如何有效運用每個相同的時刻?

「時間」本身看似是觸不到的,是抽象的,但是它卻實實在在帶領萬事萬物的不斷運作。所有生物均按時生長,我們日常的社交、學習、娛樂等均有其「定時性」和「時段性」。例如我們定時在早上8時上學,每節課的時段是40分鐘。雖然植物沒有我們所訂定的時間表,像我們按時鐘進行活動,但是它們卻會在差不多的時間,沒有約定、沒有鬧鐘、沒有時間表的情況下,一起花開、花落及結果。就以櫻花樹作例子,一般是在4月左右開花,約在盛開一星期後便全都凋落。眾樹雖非一體,但好像都能按時運作。

反觀我們部份人未有好好做到「時間管理」。以致很多時都錯失時機或浪費時間。我們可以鼓勵子女先做「時間檢視」。即分析自己每天的時間平均花在哪些項目上,所佔的百份比是否恰當。粗略而言,可以分成「維生時間」(包括睡、吃等)、「工作/學習時間」及「娛樂時間」。正常的份額是順序由大到小。我認為5:4:2是合理的。可惜部份人的份額是倒轉,或是頭尾大,中間小。

解決的方法必須正視問題,主動調整份額的比例。以小步子逐漸達到合理的份額。另外,更重要的其實是要糾正「時間觀念」。不少人誤解「定時性」和「時段性」。例如某個職業的工作時間規定9時上班,5時下班,工作8小時。有少量剛開始工作的人會誤認為只要持守工作8小時(時段性)就可以,即使10時上班(任意遲到),只要當天6時下班便可以。其實這樣自定彈性上班時間是忽略了「定時性」的重要性。設想一個銀行分行柜位職員自行決定下午4時才上班,翌日凌晨1時下班(還多做1個小時),會造成甚麼問題?

我們常常發覺時間不足,在問﹕「誰偷走了我的時間? 」的同時,應反思自己有沒有做好「時間管理」。

精選文章
近期文章​
分類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