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到壞朋友
「都是因為交到壞朋友了。」這句話我們常聽父母說。
「都是給外面那個狐狸精騙的。」這句話和上一句感覺很像。
更有趣的是,說這些話的人,都一定是義正詞嚴、理直氣壯的,一點也不覺得把責任怪到別人頭上,有什麼不對。
陸續接到讀者的來信,困擾的都是同一件事,孩子才學齡前,但父母對孩子交的朋友就有意見了:三歲的女兒,鄰居的玩伴是個會偷東西的小孩;五歲的兒子,學校時常往來的朋友,是老師眼中不受歡迎的學生……。來信的父母,都擔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,恨不得直接叫孩子跟朋友「斷絕往來」,但又不知道該如何啟齒才好?
女兒和兒子交過許多朋友,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,我都是怎麼看怎麼順眼。學校換過了好幾個,好朋友也經歷了好幾梯次,印象中,孩子愛的,我都跟著愛。我愛我的孩子,我相信我孩子的識人能力,所以很自然地就愛屋及烏了。
但孩子的朋友都是完美的嗎?當然不是。如果要深究,我怎麼會比孩子更了解他的朋友呢?我只能看到表面而已。一個人的好壞,沒有實際接觸交往,是不能亂下斷語的。即使是小小的孩子,全班這麼多人,為什麼他們就有緣走在一塊兒呢?這絕對不是上帝胡亂決定的。我會希望讓孩子去選擇自己的所愛。
大人表面上看到的是不禮貌的孩子,有沒有可能他對你的孩子是兩肋插刀型的呢?會欺騙大人的小孩,不見得會欺騙他的朋友……。我的意思不是說,明明看到了問題,卻放任孩子跟品格不良的孩子在一起。我覺得更重要的是,父母該在哪一個時間點插手,必須拿捏得好。
因為當你忍不住在孩子五歲時「叫孩子不跟某某人來往」,你就要有心理準備,等孩子十五歲的時候,你可能還會看他的朋友不順眼,到時你又該如何處置?「父母瞧不起孩子的朋友」可能就是青少年與父母發生衝突的最大來源之一。
因為孩子還小時,還是以父母為天為地的(十二歲以後就是以朋友為天為地了),又因為雙方都是小孩子,一時半會兒也闖不了什麼大禍,所以父母可以不必那麼擔心孩子跟什麼人走在一塊兒。有沒有可能過一陣子,你的孩子就發現對方不適合自己,而換了朋友呢?如果你在孩子還沒發現「不對」前,就插手阻止,這不是剝奪了孩子「識人」的機會嗎?
更重要的是,孩子還在父母身邊,只要大人夠關心,孩子一出現偏差行為,剛好就可以給孩子機會教育;這時候再插手,也不遲。甚至可以等到孩子主動提出對朋友的質疑了,再討論也不遲。
幾年前,才進小學一年級沒幾天的弟弟,下午做功課的時候,突然嘴裡冒出了一句「笨蛋」,我很驚訝,因為我從沒聽他說過這兩個字。然後沒時間想清楚,我竟然脫口說:「你是跟你同學學的嗎?」
我印象很深刻,弟弟當時也被自己說出來的話嚇了一跳,然後他不願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,
竟然說:「我沒有跟誰學,是我自己不小心說的。」很明顯地,這是幾天小學生活耳濡目染的結果,但那也是他最後一次說「笨蛋」這兩個字了。
影響孩子人格最多的,是家庭教育。放進染缸的孩子就一定會學壞嗎?我不認為。
我總覺得,給孩子一個「完全無塵」的環境,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「傷害」。因為他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無塵的環境裡。只要父母確定可以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教育,花足夠的時間關心孩子,也花時間跟孩子一起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──無論孩子交上怎樣的朋友,父母最先要做的是給予尊重和支持就好了。
我相信,每個孩子都有識人的能力。只看他們願不願意打開眼睛去挑選觀察而已。父母插手愈多,孩子眼睛「脫窗」的機率愈大。連續劇不都是這樣演的,愈是父母反對的婚姻,孩子愈是愛往裡面跳,這其中的道理,值得父母細細思量。
當你發現孩子跟自己不喜歡的人走在一起時,父母的第一要務,不是拆散他們,而是花更多的心思去關心孩子、跟孩子聊天。多了解自己的孩子,才是最根本的辦法。 我記得兒子跟我說過:「沒有朋友是完美的。」那一年他才九歲。他說他最好的朋友,也會做出讓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來。例如不尊敬師長、淘氣惡整其他同學,但是,這些一點不影響他們倆,他們在一起的大部分時間仍是愉快而且舒服的。人與人之間,有時候就是緣分二字。
孩子不會因為朋友而變壞。如果真會變壞,那也是孩子自己已經有了偏差了,只是你沒注意到而已,所以別把事情怪到別人頭上。
「都是給外面那個狐狸精騙的。」問題是出在狐狸身上嗎?從這個角度開始想吧,或許父母的頭腦就會清楚多了。